新團隊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石滬介紹


起源:
全球石滬的發展早在新石器時代,澎湖石滬的最初文獻記載於西元1720年台灣縣志中。在沒有船隻機械能出海捕魚的時代,漁民大多在潮間帶漁撈活動來從事海耕。一開始徒手抓魚,後來利用沙灘上的蔓生植物鱟藤織成網來圍補魚群,接著進一步觀察出魚兒迴游的特性,加以填造石滬。



成立:
建造石滬像成立一間公司一樣,需要團體的合力經營。一開始先募股,擬訂契約,再由股東來修建石滬,募股的對象以親族為優先,其次才尋找有地緣關係的鄰里。 石滬的股份數依其規模而定,多在十股上下,股東依自己能力來認養股份的額度,可多人合認一股,也可以一人擁有多股。其中負責人稱代表者。 石滬屬定置漁業,建造完成時代表者需向政府農業科登記五年換證一次並繳交印花稅,等政府評估通過且公告一個月後,使可發予漁業權職照。

成滬條件石材:
在沿岸需有岩石或漂石可做為建滬材料。澎湖有玄武岩、珊瑚礁石灰岩與灘岩可使用。
潮差大:漲潮時,海水帶領魚群入滬,退潮時,石滬高於海面,魚群便被困於滬內,潮差愈大,集魚效果愈好。澎湖群島地勢南高北低,由南至北沉降地形愈明顯,造就北海多石滬聚集。
風浪強:海浪愈猛,魚群愈容易被驅入滬內。澎湖多東北季風,在秋冬時風強海浪大,石滬漁獲多優於夏季。
潮間帶廣:傾斜度小、遼廣的珊瑚淺坪,適合造滬。澎湖縣礁硼廣達三十七平分公里,面積廣大的潮間帶,使得作為餌料的浮游生物不虞匱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