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團隊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成發旅遊玩家海上平台實地勘查

勘察產業:海上平台
勘察業者:成發旅遊玩家(成發旅遊海上平台)
勘察日期:民國100年6月8日
勘察時間:20:55~23:00
小組成員:
宏儒 建宏 源安 冠霖
收費標準:每人新台幣650元整
活動訂位:可到成發旅遊玩家官網查詢
活動一天2次,前一晚才知道出海時間,玩一次2個小時不含搭船時間。

集合方式:可到成發旅遊玩家集合搭車或是自行前往歧頭
車程約15分鐘

海域交通:共有三艘交通船提供接駁至海上平台分別為

船名
啟航年份
載客人數
成發1(圖一)
2003
48
成發6(圖二)
2005
72
成發8(圖三)
2007
33




圖一

圖二




圖三

海上平台



前往平台:
我們那天是搭成發8號到成發旅遊玩家海上平台,它位於澎湖東海員貝嶼附近,從歧頭港搭乘快艇出航,大約只需要十分鐘的時間便可抵達海上平台。成發旅遊玩家的海上平台採上下二樓雙設計,寬敞的空間讓人倍感舒適、自在、平穩,大可放心在平台上體驗夜釣小管,和身處陸地並沒有太大不同。


駕駛台



一樓夜釣小管的地方


二樓餐飲休息區



 







 
餐廳兼販賣部













經營方式:
一樓規劃供給旅客夜釣小管,二樓露天空間規劃為餐飲休息區。遊客們在遊程尾聲結束夜釣體驗時,還有一項明燈聚魚的拖網活動讓遊客來體驗,最後是在平台二樓盡情享用夜釣的戰利品「小管沙西米」、「小管麵線」以及「川燙小管」,不論玩、吃都在安全平穩的海上平台上進行,讓擔心暈船問題的遊客們也可以恣意享受夜釣小管樂。
  


今日戰績0隻

跟老闆借的


在跟遊客講解時釣到的

算了我還是等吃的吧


燦爛的笑容


 
川燙小管


  
小管麵線


  
小管沙西米



特別活動:這海上平台以在海上聚光一段時間 所以趨光性魚類比較多此夜釣小管都是真槍實彈的不是箱網養殖釣不到小管也沒關係,還有一個值得體驗的活動,它在夜釣小管結束後開始,江湖人稱(聚光拖網)。顧名思義就是把船上的燈都關掉,利用一盞聚魚燈吸引趨光性的魚類進入魚網範圍,讓遊客體驗拖網的樂趣,了解漁民是如何捕魚的。

拖網圖一


拖網圖二

拖網圖三
拖網圖四

















拖網圖五


 
 













優點:
  1. 利用遊艇接駁到海上平台進行夜釣小管既安全又好中魚
  2. 把不同地區的遊客送到同一個海上平台油錢成本大幅降低
  3.   海上平台占地面積大不太有暈船的感覺且又舒適
  4. 有一個拖網的活動讓遊客參與可以體驗當漁夫的辛苦
  5. 跟一般夜釣小管的差別在於不用開船找釣點
  6. 海上平台的夜景很美前方就是跨海大橋又可以看到中屯風車
  7. 一定可以吃的到新鮮捕獲的海產,拖網捕獲率很高
  8.   因場地大可以接待大型的觀光團適合各種類型的遊客參與
缺點:
  1. 海上平台容易受到潮汐天候影響,對自由行的遊客行程不易編排
  2. 歧頭路途遙遠,外地遊客不易自行前往交通是一大障礙
  3. 海上平台船新所以價格略微小貴比較不受背包客的青睞
  4. 船上空間大但活動少建議多加點新的娛樂

改善與建議:

  1. 團體遊客如果能有到府接送,遊客滿意度必會增加,畢竟地點太過偏僻
  2. 建議結合套裝旅遊讓遊客能用相對便宜的價格來玩
  3. 未來可以跟箱網養殖做結合打造多樣性的體驗行程
特別感謝:成發旅遊玩家海上平台各位熱情的大哥配合採訪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養殖休閒漁業

澎湖群島的海域由於水質好,污染源少,是台灣水產養殖的重鎮,目前養殖的品種包括箱網養殖的各種魚類、牡蠣、九孔和紫菜。

澎湖主要的箱網養殖區包括西嶼的竹灣、二崁、內垵及澎南等海域。箱網養殖將大型箱型漁網直接放進海裡,利用天然海水進行養殖,和傳統上在陸上利用漁塭養殖大不相同,由於箱網養殖以最接近自然的養殖方式,所以產出的漁獲品質極佳,已取代漁塭養殖成為台灣養殖漁業的主要趨勢。目前澎湖箱網養殖的主要魚種是海鱺,這種中大型魚類可以長到20公斤,不僅可生食,不論清蒸、乾煎、燒烤或煮湯也都十分美味,已成為澎湖養殖漁業的明星魚種。

澎湖目前的牡蠣養殖戶主要分佈於馬公市澎南地區及白沙鄉的城前村等地,所養殖的牡蠣品種屬於巨牡蠣,由於養殖地點的深度夠、水質好以及海水鹽度高,所以產出的牡蠣尺寸大,肉質肥厚,味道也特別鮮美。馬公市菜園里的養殖戶更發展出相關休閒漁業,遊客可付費搭娛樂漁筏到業者搭建的海上平台,體驗餵食海鱺和釣花枝等活動,並在平台上享用現場碳烤牡蠣,是養殖業轉型休閒漁業的成功案例。

澎湖的九孔養殖以七美鄉平和村及馬公市井垵里兩地為主,其中七美鄉由於水質極佳,所養殖生產的九孔肉質清脆而鮮美,遠近馳名。近兩年來井垵里的養殖戶已轉型為以培育九孔種苗供應養殖場為主。七美鄉則成立九孔生態園區,結合九孔養殖業與觀光休閒活動,在每年舉辦的澎湖海鮮節當中,七美的九孔都是最受遊客青睞的主角之一。養殖業者在活動期間帶領遊客參觀養殖場,並現場解說九孔生態,遊客也可親自餵食養殖池裡的九孔,進一步體驗九孔養殖的作業情形。另一方面,業者也開放園區的部份場地供遊客親自捕撈活的九孔,現場烹調享受九孔的美味。


最後一項養殖品種是紫菜,目前澎湖以白沙鄉的講美村近海養殖的紫菜品質最好,成為最主要的養殖區。紫菜是一種可食用的紅藻,由於營養價值高、味道好,又容易消化吸收,經研究多吃紫菜還可防止動脈血管硬化,因此擁有高經濟價值,市面上除了在冬季販賣新鮮紫菜,也有曬乾的紫菜全年供應。另外,也有業者將紫菜加工製成紫菜醬和紫菜乾果。紫菜養殖每年為講美這個小村帶來可觀的收入,已成為該村冬季最重要的經濟來源。
資料來源:澎湖縣政府
http://tour.penghu.gov.tw/petg/english/tch8.htm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菜宅跟石滬的相似處




澎湖菜宅又稱「宅內」。一種為遮敝檔風的石牆,用以保護田地內的農作物。在農業上,靠近住家以硓古石堆砌而成稱為「圍仔」;遠離聚落,不一定使用硓古石作為防風牆的稱為「園仔」。

 地理背景澎湖全縣沒有屏障的高山,位於台灣本島與中國大陸之中,形成風力資源豐沛的群島。尤秋冬東北季風盛行,平均風速每秒五至六公尺,最大陣風可達十三至十四秒公尺,農作物生長不易,為了阻檔東北季風與其挾帶的鹹雨,「菜宅」乃因應而生。

作用菜宅為保護田地內的農作物,使其不受強勁東北季風摧毀。

建材菜宅建材通常為就地取材來砌築,有岩石的地方就開鑿火山熔岩凝結的玄武岩;有珊瑚淺硼的地方使用硓古石;水源豐富的種植蘆竹。

建造方式取玄武岩、硓古石,硓古石需經暴曬、去雜質鹽份數日,先打地基挖約深三十公分土溝,以大石頭做基礎慢慢往上愈小塊石頭堆疊上去,大石塊間以小石填以空隙,利用石頭間的稜角相互契和加以穩固。

作物春夏以南瓜、澎湖菜瓜、澎湖菜豆、越瓜為主要。秋冬季則多種植高麗菜、蕃茄、大頭菜、茼蒿等蔬果。 菜宅除了種植時令的蔬果,最主要就是栽植冬作蕃薯,稱為「栽母」。

風貌菜宅堆砌四面的稱為「宅內」,北牆最高,約一點六公尺至二點五公尺;東、西牆次之,高約一點五公尺至一點八公尺;南牆最矮,大多不超過一公尺。
由玄武岩所堆砌的宅內,因不易砌得勞靠,隙縫多,石塊契合度低,通常高度為一點五公尺以下。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石滬建造方式

石滬建造方式

大多就地取材,在岸邊搬運或斧頭打石,斧頭係代表人出資或由公司購買。基地附近若不夠石材,則用舢舨載運或用廢棄舊棺材板杉木捆成木筏,從它地裝運石材。修建石滬需質量較重的石塊,以玄武岩為優選,或以團塊狀微孔珊瑚白化或的遺骸來建造,其它質量輕、片狀或枝狀的珊瑚只能填補空隙用。 填造石滬的石頭有上百斤重,除奠基或下層的石頭能藉用海水的浮力,能靠個人搬運,其餘常常使用網繩,許多人分工合力才能加以吊到滬堤上。


施工時段
農曆四至五月最為適合,此時東北季風已近尾聲,颱風也不多,潮間帶作業較為穩定。

使用「亂石砌」,為保持堤內外海水的自然交流,堆疊時不能使用石灰等凝固劑,又要牢靠,只能取決於施作者的經驗來完成。一開始石頭不能平放的堆疊上去,要採以站姿嵌砌在下層的兩塊石塊中間;同一層的石塊則盡量犬牙交錯,做出凹突互出的效果;如果石頭的長度能壓住下層兩塊的石塊更好;在堆疊過程中,大的縫隙以硓古石或玄武岩小石填補、塞緊再往上疊,而硓古珊瑚石灰岩具有碳酸鈣,遇酸雨分解成碳酸氫鈣流至岩縫內,還原時具有固結玄武岩的作用;最後滬堤須逐層向內縮減,到最上第二層時,須使用「反嘴」,即嵌砌的石塊斜度要加大3545度,以便最上層的「面」能以大於45度角插至石縫中,增加滬堤的密實度與方便行走。反嘴和面做得好的滬堤,有左右兩側向中間相互推擠的作用力,才能有效阻檔海浪的衝擊。 每口石滬須配合當地的環境來修建,海域的地形、底質、海水的流向、風浪的大小等,依據這些來調整石滬的位置、構造、開口的方向、堤滬的寬窄、高低等。 滬堤的坡度,減低海浪的衝擊;左右兩側的伸腳弧度,降低魚群入滬後轉向游出滬堤外的機率,就靠建滬人的觀察與經驗。


填滬順序
先滬房,每位股東在水位較深處共同出工,順便填築滬門與魚井。
最後伸腳每人根據股份數,分成若干由股東自己負責;每段長度還要依造海水深度來決定長短,愈深的集魚多分得長度就較短。

修滬
代表人召集各股股東,依滬簿上規定的契約修復石滬。凡集合地點、修復日期、出工時間、出工入口、缺席罰責、祭拜事宜、網位等各項,均有詳文明細規定。

順序
石滬建成後,各股股東經由協商或「抽鬮」來決定巡滬的順序。「抽鬮」的排序僅有大股份的巡滬時間表,若大股份下有若干小股,則一起巡或再排順序。當日輪到巡滬的股東便是「滬主」,可獨享捕魚的權利。

時機
每月的潮汐週期中以農曆的二十八日至隔月初四,十二日至十八日這段期間大潮為佳。
通常每天海水有兩次漲退潮的週期,但每月初十、二十五這兩天例外,因第二次退潮時間已過午夜十二點,巡滬權屬於隔日的滬主,這兩日只能巡滬只能巡白天的一次退潮。

漁獲分配
滬主的捕魚權具有獨佔性的,滬主還沒到場時,其它人會給予尊重不進到石滬裡,須等到海水即將漲潮時而滬主還沒出現,才可以進到石滬抓魚。不同的石滬類型、漁獲裡,捕魚權有不同的規範。
  在有滬房的石滬裡,滬房是滬主專用的捕魚區,由滬主先拖過13次網以後,其它人才可以進去捉。滬主通常會請一些人幫忙拉網,漁穫由滬主先分一半,另一半再由包括滬主本身及幫忙的人手平分。
  有滬牙的石滬,須等滬主至專有的滬牙開始捕丁香、白鱙仔了,其它股東才能去使用自己分配到的滬牙,其它的大魚還是屬於滬主。
  沒有滬牙的石滬,多建築在淺海地區,只要滬主在場,其它人就可以進去抓魚;但抓到的大魚必須交給滬主,而小魚也須經滬主的同意才能帶回。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吉貝石滬文化館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石滬介紹


起源:
全球石滬的發展早在新石器時代,澎湖石滬的最初文獻記載於西元1720年台灣縣志中。在沒有船隻機械能出海捕魚的時代,漁民大多在潮間帶漁撈活動來從事海耕。一開始徒手抓魚,後來利用沙灘上的蔓生植物鱟藤織成網來圍補魚群,接著進一步觀察出魚兒迴游的特性,加以填造石滬。



成立:
建造石滬像成立一間公司一樣,需要團體的合力經營。一開始先募股,擬訂契約,再由股東來修建石滬,募股的對象以親族為優先,其次才尋找有地緣關係的鄰里。 石滬的股份數依其規模而定,多在十股上下,股東依自己能力來認養股份的額度,可多人合認一股,也可以一人擁有多股。其中負責人稱代表者。 石滬屬定置漁業,建造完成時代表者需向政府農業科登記五年換證一次並繳交印花稅,等政府評估通過且公告一個月後,使可發予漁業權職照。

成滬條件石材:
在沿岸需有岩石或漂石可做為建滬材料。澎湖有玄武岩、珊瑚礁石灰岩與灘岩可使用。
潮差大:漲潮時,海水帶領魚群入滬,退潮時,石滬高於海面,魚群便被困於滬內,潮差愈大,集魚效果愈好。澎湖群島地勢南高北低,由南至北沉降地形愈明顯,造就北海多石滬聚集。
風浪強:海浪愈猛,魚群愈容易被驅入滬內。澎湖多東北季風,在秋冬時風強海浪大,石滬漁獲多優於夏季。
潮間帶廣:傾斜度小、遼廣的珊瑚淺坪,適合造滬。澎湖縣礁硼廣達三十七平分公里,面積廣大的潮間帶,使得作為餌料的浮游生物不虞匱乏。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休閒漁業規劃研究主題---石滬

石滬為澎湖的一種人與大海相互依存的捕魚方法,因有兩座心狀石滬而得雙心石滬美名。原理為利用潮汐起落,在潮間帶堆砌兩道長圓弧形堤岸,從淺水處一路延長至深水處,在深水處盡頭向內做成彎鉤狀。漲潮時,魚群順著海水進入石滬中覓食海藻;退潮後,石堤已高於海面,魚迴游至捲曲處被阻,困於滬內,漁民藉此捕捉漁獲。

全世界石滬約不到六百口,在澳洲、夏威夷、密克羅尼西亞、芬蘭等都有文獻。亞洲則日本、琉球群島、台灣、泰國等太平洋諸島都有石滬的分佈。澎湖縣現有五百七十四口以上石滬,吉貝村佔了八十八座,為世界密度最高

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和古人的智慧做結合,配合澎湖的觀光讓石滬的價值再次發揚光大。這是我們這組說要做的研究。





資料來源:吉貝石滬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