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團隊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菜宅跟石滬的相似處




澎湖菜宅又稱「宅內」。一種為遮敝檔風的石牆,用以保護田地內的農作物。在農業上,靠近住家以硓古石堆砌而成稱為「圍仔」;遠離聚落,不一定使用硓古石作為防風牆的稱為「園仔」。

 地理背景澎湖全縣沒有屏障的高山,位於台灣本島與中國大陸之中,形成風力資源豐沛的群島。尤秋冬東北季風盛行,平均風速每秒五至六公尺,最大陣風可達十三至十四秒公尺,農作物生長不易,為了阻檔東北季風與其挾帶的鹹雨,「菜宅」乃因應而生。

作用菜宅為保護田地內的農作物,使其不受強勁東北季風摧毀。

建材菜宅建材通常為就地取材來砌築,有岩石的地方就開鑿火山熔岩凝結的玄武岩;有珊瑚淺硼的地方使用硓古石;水源豐富的種植蘆竹。

建造方式取玄武岩、硓古石,硓古石需經暴曬、去雜質鹽份數日,先打地基挖約深三十公分土溝,以大石頭做基礎慢慢往上愈小塊石頭堆疊上去,大石塊間以小石填以空隙,利用石頭間的稜角相互契和加以穩固。

作物春夏以南瓜、澎湖菜瓜、澎湖菜豆、越瓜為主要。秋冬季則多種植高麗菜、蕃茄、大頭菜、茼蒿等蔬果。 菜宅除了種植時令的蔬果,最主要就是栽植冬作蕃薯,稱為「栽母」。

風貌菜宅堆砌四面的稱為「宅內」,北牆最高,約一點六公尺至二點五公尺;東、西牆次之,高約一點五公尺至一點八公尺;南牆最矮,大多不超過一公尺。
由玄武岩所堆砌的宅內,因不易砌得勞靠,隙縫多,石塊契合度低,通常高度為一點五公尺以下。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石滬建造方式

石滬建造方式

大多就地取材,在岸邊搬運或斧頭打石,斧頭係代表人出資或由公司購買。基地附近若不夠石材,則用舢舨載運或用廢棄舊棺材板杉木捆成木筏,從它地裝運石材。修建石滬需質量較重的石塊,以玄武岩為優選,或以團塊狀微孔珊瑚白化或的遺骸來建造,其它質量輕、片狀或枝狀的珊瑚只能填補空隙用。 填造石滬的石頭有上百斤重,除奠基或下層的石頭能藉用海水的浮力,能靠個人搬運,其餘常常使用網繩,許多人分工合力才能加以吊到滬堤上。


施工時段
農曆四至五月最為適合,此時東北季風已近尾聲,颱風也不多,潮間帶作業較為穩定。

使用「亂石砌」,為保持堤內外海水的自然交流,堆疊時不能使用石灰等凝固劑,又要牢靠,只能取決於施作者的經驗來完成。一開始石頭不能平放的堆疊上去,要採以站姿嵌砌在下層的兩塊石塊中間;同一層的石塊則盡量犬牙交錯,做出凹突互出的效果;如果石頭的長度能壓住下層兩塊的石塊更好;在堆疊過程中,大的縫隙以硓古石或玄武岩小石填補、塞緊再往上疊,而硓古珊瑚石灰岩具有碳酸鈣,遇酸雨分解成碳酸氫鈣流至岩縫內,還原時具有固結玄武岩的作用;最後滬堤須逐層向內縮減,到最上第二層時,須使用「反嘴」,即嵌砌的石塊斜度要加大3545度,以便最上層的「面」能以大於45度角插至石縫中,增加滬堤的密實度與方便行走。反嘴和面做得好的滬堤,有左右兩側向中間相互推擠的作用力,才能有效阻檔海浪的衝擊。 每口石滬須配合當地的環境來修建,海域的地形、底質、海水的流向、風浪的大小等,依據這些來調整石滬的位置、構造、開口的方向、堤滬的寬窄、高低等。 滬堤的坡度,減低海浪的衝擊;左右兩側的伸腳弧度,降低魚群入滬後轉向游出滬堤外的機率,就靠建滬人的觀察與經驗。


填滬順序
先滬房,每位股東在水位較深處共同出工,順便填築滬門與魚井。
最後伸腳每人根據股份數,分成若干由股東自己負責;每段長度還要依造海水深度來決定長短,愈深的集魚多分得長度就較短。

修滬
代表人召集各股股東,依滬簿上規定的契約修復石滬。凡集合地點、修復日期、出工時間、出工入口、缺席罰責、祭拜事宜、網位等各項,均有詳文明細規定。

順序
石滬建成後,各股股東經由協商或「抽鬮」來決定巡滬的順序。「抽鬮」的排序僅有大股份的巡滬時間表,若大股份下有若干小股,則一起巡或再排順序。當日輪到巡滬的股東便是「滬主」,可獨享捕魚的權利。

時機
每月的潮汐週期中以農曆的二十八日至隔月初四,十二日至十八日這段期間大潮為佳。
通常每天海水有兩次漲退潮的週期,但每月初十、二十五這兩天例外,因第二次退潮時間已過午夜十二點,巡滬權屬於隔日的滬主,這兩日只能巡滬只能巡白天的一次退潮。

漁獲分配
滬主的捕魚權具有獨佔性的,滬主還沒到場時,其它人會給予尊重不進到石滬裡,須等到海水即將漲潮時而滬主還沒出現,才可以進到石滬抓魚。不同的石滬類型、漁獲裡,捕魚權有不同的規範。
  在有滬房的石滬裡,滬房是滬主專用的捕魚區,由滬主先拖過13次網以後,其它人才可以進去捉。滬主通常會請一些人幫忙拉網,漁穫由滬主先分一半,另一半再由包括滬主本身及幫忙的人手平分。
  有滬牙的石滬,須等滬主至專有的滬牙開始捕丁香、白鱙仔了,其它股東才能去使用自己分配到的滬牙,其它的大魚還是屬於滬主。
  沒有滬牙的石滬,多建築在淺海地區,只要滬主在場,其它人就可以進去抓魚;但抓到的大魚必須交給滬主,而小魚也須經滬主的同意才能帶回。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吉貝石滬文化館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石滬介紹


起源:
全球石滬的發展早在新石器時代,澎湖石滬的最初文獻記載於西元1720年台灣縣志中。在沒有船隻機械能出海捕魚的時代,漁民大多在潮間帶漁撈活動來從事海耕。一開始徒手抓魚,後來利用沙灘上的蔓生植物鱟藤織成網來圍補魚群,接著進一步觀察出魚兒迴游的特性,加以填造石滬。



成立:
建造石滬像成立一間公司一樣,需要團體的合力經營。一開始先募股,擬訂契約,再由股東來修建石滬,募股的對象以親族為優先,其次才尋找有地緣關係的鄰里。 石滬的股份數依其規模而定,多在十股上下,股東依自己能力來認養股份的額度,可多人合認一股,也可以一人擁有多股。其中負責人稱代表者。 石滬屬定置漁業,建造完成時代表者需向政府農業科登記五年換證一次並繳交印花稅,等政府評估通過且公告一個月後,使可發予漁業權職照。

成滬條件石材:
在沿岸需有岩石或漂石可做為建滬材料。澎湖有玄武岩、珊瑚礁石灰岩與灘岩可使用。
潮差大:漲潮時,海水帶領魚群入滬,退潮時,石滬高於海面,魚群便被困於滬內,潮差愈大,集魚效果愈好。澎湖群島地勢南高北低,由南至北沉降地形愈明顯,造就北海多石滬聚集。
風浪強:海浪愈猛,魚群愈容易被驅入滬內。澎湖多東北季風,在秋冬時風強海浪大,石滬漁獲多優於夏季。
潮間帶廣:傾斜度小、遼廣的珊瑚淺坪,適合造滬。澎湖縣礁硼廣達三十七平分公里,面積廣大的潮間帶,使得作為餌料的浮游生物不虞匱乏。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休閒漁業規劃研究主題---石滬

石滬為澎湖的一種人與大海相互依存的捕魚方法,因有兩座心狀石滬而得雙心石滬美名。原理為利用潮汐起落,在潮間帶堆砌兩道長圓弧形堤岸,從淺水處一路延長至深水處,在深水處盡頭向內做成彎鉤狀。漲潮時,魚群順著海水進入石滬中覓食海藻;退潮後,石堤已高於海面,魚迴游至捲曲處被阻,困於滬內,漁民藉此捕捉漁獲。

全世界石滬約不到六百口,在澳洲、夏威夷、密克羅尼西亞、芬蘭等都有文獻。亞洲則日本、琉球群島、台灣、泰國等太平洋諸島都有石滬的分佈。澎湖縣現有五百七十四口以上石滬,吉貝村佔了八十八座,為世界密度最高

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和古人的智慧做結合,配合澎湖的觀光讓石滬的價值再次發揚光大。這是我們這組說要做的研究。





資料來源:吉貝石滬文化館